洛阳盛归来套牢4000余“投资人”4亿余元,政府介入善后兑付
4000多名“投资人”被套,4亿多元“理财款项”拖欠,这便是“洛阳最佳担保公司”盛归来留下的烂摊子。
盛归来,全名为洛阳盛归来投资担保有限公司。今年5月,关于盛归来资金链告急的消息频现,此后,该公司濒临破产的说法加深了“理财客户”的担忧。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记者从洛阳市相关部门获悉,该市在冻结盛归来的资产之后,已将潘百勤名下所有资产转让给河北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,后者已向洛阳市公安局指定监管账户汇入3.5亿元资金,用于支付上述4000多名“投资人”的损失。
潘百勤,盛归来创始人之一,目前已被有关部门控制。
本报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,正是“‘高息融资’—‘输血’房产项目—无力回款”这条资金链的破裂,让盛归来盛极而衰。
洛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(下称“洛阳市工信局”)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,盛归来存在多种违法行为。
戏谑的是,就在今年6月,河南一家权威媒体还倾其一个版面的下半版宣传了这家公司。
这家“明星”担保公司的倒掉,也揭开了洛阳担保公司“野蛮成长”的冰山一角。
勃兴
近日,包括张子云(化名)在内的一些“理财客户”再次表达了他们的诉求,盛归来拖欠的4亿多元“理财款项”中有他们的辛苦钱。
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,盛归来曾与一些“客户”签订“理财合同”,将少则数万、多则上百万元的积蓄以年息18%左右的利率存入盛归来提供的银行账户,盛归来则在每月20日左右支付相应利息。
本报记者注意到,这些被卷入盛归来事件的投资人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,其中一个身体伛偻、皱纹与青筋深刻脸上的老汉,走路有些颤颤巍巍。
张子云告诉本报记者,自己将多年积蓄投入盛归来,如今,他每月只能靠不到千元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。
洛阳市相关部门表示,争取在“十一”之前,完成对于受害者损失的兑付工作。
在当前民间借贷疯狂乱象之下,钱生钱有时就像吹泡泡一样容易却又脆弱。
据张子云介绍,盛归来并不是一家普通的担保公司,后者大多从事的是“银保”业务,即当银行为降低风险,不愿意直接放款给一些个人或企业时,就由担保公司为其提供信用担保,帮助后者顺利拿到贷款,并从中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。
“其实盛归来的业务就是民间借贷,用比银行高的利息将钱从个人手中揽上来,然后,再以更高的利息把这些钱放贷出去。”张子云说。
潘百勤的如意算盘不止于此。
这个早年创立过多家房地产公司的开发商与人合伙成立盛归来,通过盛归来的民间借贷,为旗下房产项目融资输血。
从勃兴到败落,盛归来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。
工商资料显示,盛归来成立于2008年10月,业务范围包括“担保、对房地产业的投资、咨询服务”。
值得关注的是,起步时的盛归来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,经过不到两年的发展就增资至1.05亿元,分公司的数量,更是遍布洛阳市下辖一些区县。
一名曾在盛归来工作多年的员工告诉本报记者,高峰时期,盛归来在全市开设了40多家分公司,连洛阳的一些乡镇上都开设有盛归来的揽储点。
2010年年初,盛归来设在宜阳县的分公司开业时,将当地多名政府官员邀请到现场,为其开业剪彩。
一名担保公司负责人说,盛归来之所以大张旗鼓在短期内不断开设分公司,甚至不惜代价邀请政府官员,是为了依靠这种被包装起来的知名度,吸引更多人“投资”。
破裂
潘百勤始终忘不了自己的老本行。
据一名来自盛归来内部的合伙人透露,潘百勤此前在开发一个楼盘项目时,遭遇金融危机,后来成立盛归来并通过“高息理财”,将该项目盘活。
泡沫越吹越大。
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,4亿多元资金到账后,潘百勤又四处出击,或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或投入亿元拍地,但结果是,这些拍来的土地因种种原因均未动工,一些开发的房产项目也迟迟不能回款。
一些“投资人”告诉本报记者,“投资”金额越高,盛归来支付的利息越多。